大志向才有大出路——温县太极武院出路在哪里?

日期:2014-7-5 人气: 标签:
导读:最近,我看到一则专题报道《温县太极拳产业化透析》,讲的是太极名师陈庆州办的温县庆州武院形势直落,一年只招到4个学生的困境。本文目的,分析庆州武院当前问题…
最近,我看到一则专题报道《温县太极拳产业化透析》,讲的是太极名师陈庆州办的温县庆州武院形势直落,一年只招到4个学生的困境。本文目的,分析庆州武院当前问题及其原因,并给出一点改进的建议。我对武院了解不多,仅凭报道内容,如有偏颇,欢迎商榷,我定改正。
但是希望我的分析思路能对此有所益处。我与武院非亲非故,非友非敌。但是,温县陈家沟是中国太极拳之乡,武院是为弘扬太极拳而开。从大里看,其兴衰的意义不只是她自己。我只是想略尽绵薄而已。
一、庆州武院问题
有两个方面,
一是生源不足,地方行政区划改变导致学生怕影响升学;
二是群龙无首,优秀的太极人才无法形成团队,共同做事。
其实,庆州武院的困境很象是中国太极拳事业的困境。中国太极拳事业的困境主要不就是这两条吗?愿意学习、真心愿意学习的人少;圈子里面缺乏统帅,大家各自为战。外热内冷确是圈子内部人的真实写照。不说得太远。这表明,解剖一个小小的武院,可能对整体太极拳事业有启示作用。一个武院的出路,可能是许许多多这样的武院的出路。
二、武院当前困难的原因
武院的困难(问题)是表面现象,其实质是对太极拳当前面临的制约因素和解决办法考虑周到,导致办学的思路有些局限,虽然现在大师已经进一步开阔了思路,但我认为还应当再打开,树立太极拳事业的大思路。具体说来,对于当前的武院来讲,错误有这么几个方面:
1、生源面向对象的错误。
从初中生开始普及太极拳,表明武院对太极拳接班人的忧虑。但是,这一点受我国现行教育体制制约太大,中国人升学压力大,太极拳争生源争不过这个。且对其他功课的兼顾,很牵扯精力。如想面对初中生,可以采取办社会特长班的形式,分批分次办,有大师的品牌,岂不更加简便易行?
2、办学模式不对头。
从报道中看,武院沿袭了地方武校的办学模式,往正规学校方向办。这个模式导致很多弊病,
一是生源质量一般没有保证,孩子学习不好才上武校,这是现实,而普及太极拳需要好脑子、好身体的好苗子;
二是没有出路,不知武院有没有好的办法,但一般武校的毕业生很多都成了城市里的保安,或是一无所成,文化课也没学好;
三是毕业就扔掉,太极拳成十年功,学生一毕业,升上学的,离开了这个环境,没有老师,孩子又没长性,能坚持下来的估计二十个里面出不了一个,升不了学的更不用说了,因此三四年的办学模式,是不适合的。
3、聚合人才的力量没有体现。
一个学校,往往不仅是招收学生,也是周围相关人才的聚集之处。武院应当是当地太极人才的用武之地,但是从校长群龙无首的慨叹可见,没有。这些力量其实就是这个学校的中坚力量。核心问题就是——
缺乏办学的大思路。
三、大思路是什么?
现在是太极拳发展的大时代。邓小平同志题词了。总理出国都练太极了。太极大师纷纷走出国内,宣传太极并赚了大把五颜六色的钞票。外国帅哥靓妹都来中国学太极,带来了外汇。但是,把握大时代要大思路,不同于传统关门教拳的办法和过去正规学校制度的办法。
思路决定出路。大思路除了包括办学模式、面向生源、教师选择,速包括管理。但最根本的还是,从解决太极拳事业整体面临的问题入手,考虑学校的出路。
1、面向全社会,解决面向对象的问题
大师办的学校,应当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按发展前途分类,而不是领的蓝白分类,从社会上最有可能成为太极拳未来、最能够成为太极拳基础的人入手。陈大师说要细分市场。这个思路是对的。陈大师已经有了几百万,所以不缺钱的,不是仅想从“白领”身上赚钱。当然,这些人还要有时间、有精力、有智力、有意愿。这种人是很多的。假如这样的白领有,可以;可能还有工人、大学生、商人、打工仔等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人将成为下一代人学太极的头三排。大师的学校,就是应当培养这种人,应当有这样的气度。
把主要精力放到国内。国内群众才是基础。
2、解决办学模式的问题。
仿照那些瑜伽班、跆拳道班的形式,办定期班、特长班,向社会广泛招生,让真正有兴趣、有能力的人来学。兴趣可以让人坚持到十年乃至终生的。这样才能教出人才来。这样的人才可以影响更多人来学。社会上一些人拳打得歪歪扭扭,也在教拳,应当注意,赶紧培养一批中坚力量。
做点义务工作。借助网络、电视等大众媒介,做足宣传功夫。利用免费网络课堂、电视课堂的形式,向社会广泛教授太极拳。九十年代电视教太极的人很多,现在商业化更深了,一些什么鱼加、太全倒之类的,占据了他们祖先的地位,仿佛中国武术都不是真的。虽然大家都不肯做这种免费的事了,但是这种事情的效果真的是不错,培养出了一大批太极拳的爱好者。公益没有白做的,从长远看会使人名利双收。
3、拿出魄力,解决群龙无首问题,形成真正的“精英”团队。
不少人还是很有团结精神的,要有做事业的魄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团结太极名师做事业,团队中精英一定会象滚雪球一样,越做越大的。
将怂怂一窝。教学质量关键是教师。教师团队里面龙必须多。大家各自为战,聚不成团,什么事业也做不成。就象中国软件业人人想当老板,谁也当不成大老板一样。这是个长远的事。但有一点我想多说一句。
金庸作品里,各高手往往为了当成武林盟主打打杀杀,但武功最高的往往不是武林盟主,而是德艺双馨的。这反映了社会生活中的事实。要当群龙之首,首先不是压倒他人的功夫,而是愿意为事业奉献的精神、强大的协调能力以及行动的魄力和能力。我想,这样的人也许已经有了,也许还没有。不必强求和慨叹,依照中国革命道路,先做起来。
4、管理方式。——形成一个稳定的太极职业拳师群体
以上这些,都在于管理。太极拳的现代化,太极拳的教育培训也应当现代化,学习现代管理思想。裙带思想是现代管理大忌。对于太极拳,尤其应当注意一点,即千万防止家族化与裙带化。否则,大师事业难免成为小师办学。太极拳历来是师徒传授制度,开始甚至不外传,自杨公后始外传,且师徒关系往往胜于父子。团队是一个的组织。平等、公开才有凝聚力。这种精神,中国古代的义气、豪迈等都有这个种子。但是,师徒的特殊关系万万不可带到团队中去,否则,团队的凝聚力不会强,就难以形成高人气,不会吸引更多精英到团队中来,不会给后来的太极拳推广从事者树典型。
对于太极拳事业来讲,这样做具有很大的意义,即形成了一个稳定的专职太极拳师群体,他们受业自明师,技术好,而且有专门的时间和精财力去研究太极的技术和理论。这是中国太极拳事业发展的真正中坚。有了他们,才有高水平、高热情的社会太极拳土壤。
5、人才去向问题。
人才去向是最后一个问题。人才来源好了,教学模式好了,事业做大了,人才就有去向了。好的可以留校,可以到各处去教拳,而且太极拳成为事业后,其薪酬即使一时赶不上鱼加等,也不会让这些人在同辈人前感到不平衡。一般的,则可以做其他工作。
总起来,其实就是大师应当承担起发展世纪太极拳事业的大思维,树立大自信,才能做好具体的事情。
相关文章
  • 没有资料
共有:条评论信息评论信息 [如视频无法观看请在此留言告之!]
发表评论
姓 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