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太极拳的文练与武练【二】

日期:2014-7-13 人气: 标签:
导读:如果说武术的文练是以内功来推动技法,那么武术的武练就是以技法来表现内功。拳无技不荣,技无功不用。无技法的练功,不是拳术。有人说大成拳不用技法,其实不然…
如果说武术的文练是以内功来推动技法,那么武术的武练就是以技法来表现内功。拳无技不荣,技无功不用。无技法的练功,不是拳术。有人说大成拳不用技法,其实不然。以为单凭内功就可以搭手放人于丈外,让应者立仆,如果不是内行故意省略技法描述,就是外行没看出技法。有关太极拳的神奇描写莫过于此。传统太极拳的文练与武练(二)
实际上没有稳定的应战心理和较为娴熟的化打技法,同样也是动急不能应,动缓不能随,上不去,接不住,化不掉,发不出。任何人写理论文章或介绍前人的功夫都应实事求是,要讲科学,不能搞“神”化。因为这不是武打小说,也不是港台武打影片,搞得人能在天上飞。以为内功是高深莫测的,或强大的象原子能反应堆,都是不切实际的。内功实际上是一种内在的能力。即人体潜能,人人都有,但它因人因时因事有所不同,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只有功夫高低之分。狗急了会跳墙,人急了能拼命。60年代,上海光华丝绸厂着火,一女工情急之中搬起一台电动机冲出着火的车间。后来她再想搬回原处,连推都推不动。不练功的人在正常的情况下不易调动这种潜能,往往只有在情急之下才行。而练内功的人,由于平时练功已养成“眼前无人似有人”、“行止坐卧不离这个”的习惯,因此,一旦遇到情况立刻能“如同火烧身”,马上调动起人的潜能,出手比常人快,劲力比常人大,这是毫不奇怪的。
  拳本无法,有法也空,动即是法。一法不立,无法不容,文练法和武练法都是法。不深刻体悟这些道理,不在实践中反复验证,就无法攀登武学高峰。不少人习武多年还不能应战,特别是练太极拳的只会推手,不能对付其它拳种拳法,这往往是上来就文练,不重视或不会武练的结果。于是在推手中叫人家不要用力,冷不防给人家一拳。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提高对武练的认识,加强武练。
  武练,是传统武术的基本练法,是基础。它是以技法为主的训练,属应战技法。太极拳的武练法强调功架的工整,细节的变化,方向的正确,角度的巧妙,劲意的深透。吴式太极拳传统练法中的低架子就属于武练。它与中高架文练相比,架子低、步幅小、细节严、出功快,深受习练者喜爱,同时也令许多人望而却步,因为难度大。例如,起势中的马步分掌,要求大腿蹲平仍保持上身中正,重心右移至一条腿时要平稳,不可有起伏。同时腰胯要彻底放松,浑身无一处僵硬。其行功走架时,闪展腾挪,步如灵蛇,身似游龙,翩若惊鸿。其折叠转关处,劲意似断非断,层次分明,灵活多姿。这种练法不易为中老年人接受,不易推广,无法象文练法那样普及。可以说,如果太极前辈当初公开的是武练法、武功架,哪怕动作练得再慢,恐怕也难能有现在那么多中老年朋友参与了,更不会出现当代“翰林学士”竞相出书论太极的热闹景观。因为事实会让“翰林”们明白:光靠一般性健身练法或单纯文练,要产生“四两拨千斤”、“耄耋御众”的功夫,只能在文学作品中出现。
  武练法除了套路训练,还有单式、发劲、发声,以及对接、喂拳训练,也要练习排打等。但所有武练的内容都是科学的,不违背生理特点的。如适当地练习打沙袋,主要是感受技击中的应力,决不是硬打蛮干,以打出一手老茧为“功”。
无论文练还是武练,都应在明师指导下进行,特别是初学启蒙时,老师更为重要。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光靠看书、看录像是学不会的。太极拳传统技法相当细腻,要求相当严格,即使在老师指导下,也不是很快可以入门的,千万不要以为看着书学真能成才,自学得有了基础再进行。
  山高路人稀。要真正学以致用练好太极拳,提高太极拳艺,就要文练、武练并重,遵循两者对立、互根、消长、转化的规律。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拳术之道,一文一武;技法之道,一阴一阳。其中包含一柔一刚、一内一外、一功一技、一静一动等变化。技法上不变是相对的,暂时的,变化是绝对的,不断的。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阳尽阴生,阴尽阳长。阳中有阴,阴中寓阳,阴阳互生,复又互长。理为互根,转化消长。文练为阴,武练为阳。阳为阴生,阴为阳长。文武并重,体用俱强。
  太极拳的文练和武练说到底是要练好内功,提高拳技,达到功与技的高度统一,这一点和其它拳术是一样的。有功无技难成艺,有技无功浑身空。功技合一,不可偏废,这才是练好太极拳和其它拳术的正确途径。 
相关文章
  • 没有资料
共有:条评论信息评论信息 [如视频无法观看请在此留言告之!]
发表评论
姓 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