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海涛参与“武林风”说起

日期:2014-7-5 人气: 标签:
导读:太极拳选手上“武林风”较艺,不是第一次了,有胜有负。太极拳选手与其他门派选手也私底下有交流。胜负是兵家常事,不奇怪。但是,为什么最近一位选手张海涛在“…
太极拳选手上“武林风”较艺,不是第一次了,有胜有负。太极拳选手与其他门派选手也私底下有交流。胜负是兵家常事,不奇怪。
但是,为什么最近一位选手张海涛在“武林风”台上“失利”(凭网上传闻,未曾亲见,也没有相应录像印证,说错请勿怪,并请告知博主),就激起“千层浪”,为什么?
一、“张”事件中的几种观点
综合起来,在网上的发言中,有几个观点:
1、太极拳就是做“操”。
论据:没见过太极拳能打人。练起来慢慢的也不象能打人。
2、现在太极拳宣传是吹牛。
论据:拿到台面上不管用。
3、太极拳名家是纸老虎。
论据:否则怎么不上台打一打?
等等。总之,一片乌烟障气。
武术是用来做什么的?答曰:防身和进攻。太极拳是武术。当然就具有这两个功能,拿普通话讲,就是技击。
这是逻辑学中最简单的三段论法。大家不明白,惟一的是因为没有亲眼看见。
其实许多人都明白,决定比赛胜败的因素很多,当然实力很重要,但是也有身心状态、临场发挥等。
参加“武林风”的选手许多都是在各种大赛中拿过名次的,其中张海涛本人也得过冠军,并且在不久前的焦作大赛上得过第二名。实力肯定是有的。之所以失利,相信有客观因素存在。
再说,我们总不能让老师傅去跟一帮子毛头小伙子打吧!
但是,从总体上来讲,这一事件反映了一个问题:群众还没有习惯于“太极拳能技击”这一“事实”。
二、“让人信”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人见”
百闻不如一见。说破大天,不如让人一见。“武林风”等比赛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因此,太极拳手积极地去参加这类比赛,往小里说是个人有进取心,大了看,就是有宏观意识,把太极拳的水平拿到整个武术系列里去比较。
真金不怕火炼。一次失败不怕,只要成功的越来越多,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太极拳的技击价值。
三、技击才是硬道理
技击已非时代主流,但却成为挖掘人类潜能、展示力、巧与智完美结合的重要形式。这与人类已发明飞机,而赛跑却越来越发达,是一个道理。
技击上打不过他人,就说明不了太极“拳”的优越性。邓小平说“发展是硬道理”,对于现阶段的太极拳而言,技击才是硬道理。尤其是对于正在走向产业化的太极拳而言,技击更是应当抓住的重中之重。
太极以易为内核,以健体为延伸,但不由技击之桥,便达不到易的境界,不循技击之道,便难觅人体自然之理,谈不上好的健体效果。
目前世人对于太极健体功能认识较广泛,但总是提不起热情去好好学,为什么?
太极拳的技击功能发挥得不好。
技击是第一梯队。技击好了人家才会信,信了才会有更多的人去学。
总之,威风是打出来的。
四、二十一世纪最难得的就是“新的人才”
胜败是常事。但培养新一代技击青年才俊确是太极拳未来发展的第一位重要的事。
我认为有三件事不能不做。
1、提高学习者的层次。
一位太极高手说过,太极越往上练,越决定于个人的天赋。我非常赞同。差不多的水平都能到,但谈到造诣,就要看天分了。有人善读书,有人善动作,不一而足。但是,天分好的人往往二者兼备。现在,太极界已经有了一些非常优秀的人才。
要改变过去武术招生的方法,要从全社会招一些优秀人才来学习。这有点象过去一些武林大师出去找徒弟一样。继承者很重要。
办法还是产业化,让市场来找出好的学习者来。学习跆拳道等的推广方式,利用俱乐部等形式,向社会大规模扩展。
2、精选种子选手,成立太极拳散手队,即使都是业余的,能够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3、建立选拔机制,如举办大赛,建立散手的带级。
相信假以十年之期,太极拳将挟风雷之势,以新的姿态,屹立于中国传统武术之巅;也将真正成为国际性的健体项目。
相关文章
  • 没有资料
共有:条评论信息评论信息 [如视频无法观看请在此留言告之!]
发表评论
姓 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