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太极拳未来的出路在何方?

日期:2014-7-5 人气: 标签:
导读: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华国粹太极拳运动也不断蓬勃发展,人们的武学知识也越来越丰富。许多人已熟认知太极拳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太极拳的发源地是河南温县陈家沟,太…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华国粹太极拳运动也不断蓬勃发展,人们的武学知识也越来越丰富。许多人已熟认知太极拳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太极拳的发源地是河南温县陈家沟,太极拳的创编人是明末清初人陈王廷,一些太极拳大师们的大名已闻名遐迩。
    我们扫描城市里的每一个角落,除了专业的武校、馆场等,公园、操场、路边随处可见习练太极拳的人群,乡间的门前屋后、林荫地头也不乏习练太极拳者,这是一件非常可喜的事,说明太极拳这支武术百花园中的奇葩正在百姓生活中绽开。太极拳前所未有的兴盛和发展,在于太极拳蕴含着深奥的文化内涵,奇妙的健身功效以及独到的技击方略。为了让太极拳的兴盛经久不衰,造福人类。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已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值得研究的大课题。
    我们在人们习练太极拳的过程中,发现多数群体打的太极拳是竞赛套路,像大排档一样,拳打过来打过去结果是“拳打万遍就是不变”,缺乏太极拳浓厚的味道;还发现有的大学校园里向大学生推广简化24式太极拳,作为促进学生接触了解太极拳,是件大好事,但简化太极拳内涵的东西很少,运动负荷量也小,难免有为数不少的年轻人包括中年人形容太极拳是老人拳、太极操,是摸鱼。学生们因为没有收获太多太极拳对自身带来的变化,而对太极拳提不起兴趣,只把打太极拳当作短暂的一次业余活动,没有继续追寻的愿望。他们还来不及体悟演练太极拳就是人体劲力的展现过程,打太极拳正是培养充足劲力,强壮遒劲筋骨的运动,太极热则已风靡而过;
    除此,社会上还有另一种奇怪的现象,有人听说了“百练不如一站”的太极拳谚,丢弃宝贵的拳架不练了,成天价一预备式姿势悟“松”,成为只悟不练一族。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的错误理解,导致他们把迈入太极拳的脚又收了回来,非常可惜,如不加以修正,他们终将是太极拳的门外汉;
    还有这么一小群人也是完全不练套路和基本功的,几个人聚在一堆你摸我、我摸你的鼓捣所谓的“摸劲”,岂不知懂劲是由苦练加熟练招式后方能悟道,我们且称之为鼓捣一族,一些看热闹的外行认为他们高深莫测,是“太极高手”;
    我们还发现“太极”二字泛滥使用,一些貌似太极拳的东西被冠以“太极”二字,起到混淆视听的作用。有些人将下面的这些锻炼方法都以为是太极拳类,有的人今天跳个扇子舞,叫个太极扇,明天挥个拍上球,叫个太极柔力球,就连坐在轮椅上的残障人进行上肢运动也取名轮椅太极拳。
    习练者自以为在苦练太极拳,而不知道练的只是些似是而非的东西。一些花拳绣腿、没有多大价值的东西充斥练场,山寨版的太极拳比比皆是,而属于中国武术范畴的真正优秀古典、正宗传统的太极拳少有人问津;还有少数人学习太极拳,起初不愿走出家门拜师学艺,靠信息时代给人们提供的光碟、视频等教学资料以为就能学成,当他们一旦将自己的学练太极拳成果面世于众的时候,不免让人啼笑皆非,拳打得走板失真不说,就连方位都经常出现错误。这种缺乏名师口传心授的闭门造车,真是事倍功半,更不可能达到高级境界,可见“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的古训资料,他还没从网上搜到拜读呢。后来的故事就是他们正确地选择了报名参加太极拳学习班,将过去推倒重来,拳架一天天好起来;另一种现象是在教拳人的身上出现,社会上有少数教拳的人把教拳看成一件简单的事,他们讲不了太极拳的拳理拳法,只会让学练人依葫芦画瓢跟着比划手脚,误人又误己。
    另一种现象也值得我们去思考,在大专院校武术赛场上或大家在网络视频上也可以看到,高难度动作的太极拳也正在发展,高难动作如“前举腿低势平衡”、“后插腿低势平衡”、“低势前蹬踩脚”、“腾空摆莲540度接雀地龙”等,类似平衡木上体操动作,一般人只能望洋兴叹,难以做出,只能由少数武术专业运动员才能够演练得出来。武术专业队伍为了比赛能拿高分,为了达到比赛的高新难要求,不得不将一些挑战人体高难动作极限的式子编进太极拳中。我们认为,这些高难动作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原因很简单,大多数人都打不来、做不到,则会令一些本想学习太极拳的人望而生畏,丧失学拳信心,知难而退了。同时也无形打击练了多年太极拳人的信心,他们会说“太极拳怎么变得这么难了?高不可攀了!”我们应当加大这种高难动作太极拳的正面影响,淡化它的负面影响,实话实说,告诉大家这种太极拳不是大众化的能够普及的传统太极拳,而是种近乎理想化的太极拳,就连专业运动员年纪一大,怕也做不出来了。我们可以赞赏、品味它的优美、绝伦,就像欣赏芭蕾舞、花样滑冰或体操一样。
    通过观察和分析,我们更加觉得传统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不容忽视,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任务,是一项浩瀚的保护工程。如何传承与发展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拓展思路。
    其一,传统太极拳是太极拳的根基,尤其传统陈式太极拳更是各大流派的中流砥柱,是太极拳的精华,毋庸置疑,应当坚定不移地重点传承、重点发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传统陈式太极拳足以让太极拳的故乡中国温县人自豪和骄傲。温县人必定站在太极拳传承与发展的前列。温县已成立了太极拳的专业机构,建立了网站,并定期举办武术赛事,为习拳练武人提供展示献艺、交流切磋、学习观摩的平台,为各太极拳群体的领军人物和杰出优秀者提供评级评优的机会。温县陈家沟是太极人向往的圣地,应继续加大宣传力度,高挂指路明灯。让传统太极拳的关键词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如:中国温县 陈家沟 传统 武术 太极拳 拳理 拳法,还有介绍宗师陈照奎及当今拳坛上影响力极高的马虹 陈小旺 陈正雷等大师及一代杰出新人,让众多太极拳爱好者不走或少走弯路。
    其二,传统太极拳是以人为本的,它的习练可以因人而异,而且不受人数、年龄、性别、场地以及器材限制,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论身强力壮者还是体弱多病者都能练。我们讲打太极拳,是一套衣裳,一双鞋,只要卧牛地,走到哪打到哪,走到哪练到哪,曲不离口,拳不离手。
    要让广大群众把打太极拳看成一件最普通不过的事,和天天要吃饭,天天要扫地一样。并且在习练太极拳的过程中,要让练习者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乐观向上的心境中进行循序渐进的刻苦训练,把拳打得有情有景、有滋有味、心旷神怡,充分享受太极拳给人带来的美感。而不是让习练者面有惧色,苦不堪言,伤痛累累。打太极拳是提高人类整体素质最理想的运动之一,太极拳的神妙之处在于你要多少,它就能给你多少,只有让众多的人坚持习练,才能凸现太极拳滴水穿石的效果,调节阴阳、强身健体、祛病延年、修心修德。通过练拳取得奇效的事例枚不胜举,这里就不赘述了。总之一句话,太极拳应聚人气,吸住人并留住人,唯有坚持不懈者才能尝到苦尽甘来的甜头,太极拳也自然在全民健身中竖起了良好的口碑。
    其三,让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太极拳全面地、完整地传承和发展下去,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够领略到中国太极拳文化的真谛。关键是要把老祖宗一脉相承留下的太极拳严谨、规矩、原汁原味地保留,减少偏差、不变形、不走样,随着时代的前进、科学的发展而万变不离其宗。瞎传、滥传或保守不传的做法都是不负责任的,应当摒弃。太极拳是一门科学,传承太极拳,应以研究、思考、琢磨和体悟太极拳深奥的哲理为基点,然后是它丰富的运动形式。比方我们在传承陈式太极拳时,除了教练员在教拳的过程中,不断讲解拳理拳法,同时希望学员边学习边读一二本有关太极拳方面的理论书籍和拳谱,略知拳理,逐步理解,用理论指导学拳,这样的学员学习的质量高、效果好。传统陈式太极拳的运动要领是意气运动、刚柔运动、快慢运动、螺旋缠绕运动、胸腰折叠运动及开合运动等,这些正是陈式太极拳的精华所在,它们的有机结合就是陈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是陈式太极拳的神韵和拳魂,是必须同时一一传承的。学员们经过从神意到形骸的内修外练,日积月累,是完全可以一一掌握,从而走向太极拳的高层殿堂的。
    其四,号召拳师、传承人和教练员多多著书立说,将他们渊博的学识、丰富的经验以及平时零星碎片的感悟,提炼、缩影、整理成系统的知识,繁荣和弘扬太极拳文化,为新老学员提供丰富的阅读内容。武汉有位大学体育教授说过一句话:“没有学术指导的太极拳是上不去的,被人瞧不起的”。挖深,做大,交叉,拓新是传承和发展传统太极拳的方向。交叉稼接,即太极拳与其它学科的彼此联系,如中医学、生理学、物理学、心理学、运动平衡学、武术美学、武术艺术学、信息学、评论学、人才学、文学、经济学及旅游学等等,这些学科领域足可以将太极拳的博大精深挖掘到极致。
    其五,传统太极拳的演练发展方向,是不能把拳往只有少数人能够掌握的窄路上引,太极拳来自人民,它属于人民,没有广大的人民群众作为坚实的基础,太极拳的发展就会受到制约。太极拳是在人民的呵护、浇灌下夯实、发展、壮大的,太极拳只有植根于人民大众的沃土上,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才会有美好的发展前景,人民大众才是真正永不流失的土壤。我们们相信,传统太极拳完全可以以它的神聚气敛、连贯圆活、柔美走粘、抽丝挂线、轻灵沉稳、蓄发有致、松活弹抖、气势恢宏、跌宕起伏及酣畅淋漓等等风采永驻人间。
     传统太极拳,一个古老而优秀的东方拳种,散发着纯正、古朴、儒雅的无穷魅力。性命双修,天人合一,神秘奥妙,能给爱好它的的芸芸众生带来福音。希望不要有太多的高山阻隔了人们涉足它的脚步,不要有太多的沟壑阻断了它迈向奥运的夙愿。
相关文章
  • 没有资料
共有:条评论信息评论信息 [如视频无法观看请在此留言告之!]
发表评论
姓 名:
验证码: